石首,死守!2月15日,湖北荊門石首市中醫醫院,一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休克呼吸衰竭,情況危急!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危重醫學黨支部黨員、援石首廣東醫療隊隊長孫小聰在石首死守生命底線,全力以赴與死神搏斗,緊急幫病人做了氣管插管,行有創機械通氣。

經過幾天的奮斗,2月21日,這位當地第一例成功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新冠危重癥、呼吸衰竭患者順利脫機拔管,孫小聰拉起開窗簾,讓溫暖的陽光照進病房,患者緩緩地吐出一句:“陽光很好。”孫小聰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寫道:這可能就是生存、要活下去的希望。
2月12日的出征儀式上,孫小聰曾向在場的所有人保證:“一定會將醫療隊17人完完整整、一個不落地帶回湛江吃海鮮!”一同出征的同科室護師符景松在那一刻淚水盈眶,他說當時深受感動 :“你就是我們的大哥,我們就是你的弟弟。我們兄弟共同戰斗在疫情一線,共同戰斗在祖國最需要我們的地方,無怨無悔!”
到達石首的頭幾天,因為病房是臨時改建,條件、環境與標準有差距,為保證醫護人員和病人的安全需要完善,身為隊長的孫小聰一直不斷在醫院酒店之間奔波開會協調,晚里需要靠安眠藥入睡,以保證第二天有充沛的體力和精力。血紅的眼睛、憔悴的面容,其他隊員看在眼里十分心疼。
擔當負責,是孫小聰給人的印象。他也曾經是個“愣頭青”,他認為老主任姚華國對他影響深遠。入職不久,他就遇到“非典”。當時情況之危急嚴重給這個新人帶來極大震撼,他深切感受到人生命的脆弱,“如果重癥病人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不單純是挽救一個生命,挽救的還是一個家庭。”令他感動的是,姚華國主任跟他說,危險的操作姚自己來做。姚華國說:“我是科室的頭,家里孩子也大了,我不上誰上?”姚后來被評為廣東省抗非典二等功,他身先士卒的勇氣,給附院重癥醫學科乃至他的學生孫小聰等,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似乎無形中成了重癥醫學科、危重醫學黨支部的傳統。
姚華國的學生和后輩同事們也一樣,在需要他們的時候敢擔當、沖在最前線——伍海斌放下家庭重擔,不辭勞苦援疆一年半時間;這次疫情,現任危重醫學黨支部書記張媛莉第一個穿上防護裝備將患者送檢CT;ICU病房主任、危重醫學科黨支部黨員鄧烈華取消休假,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抗疫斗爭第一線中……
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小孫”慢慢成長成為同事口中的“大哥”。他的微信名是“勇敢的心”。就像他選擇的職業一樣,懷揣一顆勇敢的心追隨前輩的足跡,勇敢地前行。
2016年至2017年孫小聰主動報名參加廣東省“第二批組團式”醫療隊,在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艱苦的西藏自治區林芝市人民醫院工作一年。掛職擔任該院重癥醫學科主任。援藏成績突出,獲得“優秀援藏干部”等多項榮譽稱號。
在西藏,他修好當地醫院唯一一臺呼吸機,實現了林芝市人民醫院使用呼吸機成功救治患者的零突破,還曾搶救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昏迷病人。甚至在當地交流的列車上,他還和其他廣東省第二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隊員一起“順手”救了位突發高原反應的軍嫂。軍嫂在連續搶救近50分鐘后,被轉移上了救護車。120救護人員在交接中說,“這種情況很危急,如果不及時搶救會有生命危險,你們做得太專業、太好了!”援藏,磨煉了他的意志,他對自己的職業也有了更堅定的自信:我能夠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2019年,四十歲的孫小聰取得主任醫師資格。2020年春節疫情爆發,他主動請纓,哪里需要到哪里去。一肩擔起重任,帶領第二批湛江醫療隊出征,又被省衛健委安排擔任援石首廣東醫療隊的隊長。石首市中醫醫院被臨時改建成為新冠肺炎重癥監護室,收治多例危重癥病人。第一批湛江醫療隊入駐方艙醫院的隊員因此特別擔心自己的同事,“石首的病房環境比較簡陋,比較擔心他們操作過程中防護服漏縫滑脫,希望他們工作時一定要沉住氣,不要著急”。但是像文中開頭所說,病人情況嚴重,生命體征不穩定,當地醫生都不敢插管。盡管有感染的風險,孫小聰還是毅然給病人進行了氣管插管。“看著病人的病情,沒考慮那么多,職業與專業促使我要對病人負責。”
沒有人生而英勇,但既然選擇,便勇敢前行。為什么一次次選擇沖在前?孫小聰沒有華麗的辭藻,“我只是做一個醫生該做的事而已。”
出征前,他給自己的老主任姚華國發了條短信:“師傅,我出發了。”姚華國回復:“你小子,好樣的。”(文/周圓 吳征宇 編/周圓 審/譚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