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定位
(一)專業內涵
預防醫學主要是以群體為研究對象,應用宏觀與微觀的技術手段,研究健康影響因素及其作用規律,闡明外界環境因素與人群健康的相互關系,充分利用對健康有益的因素,控制或者消除有害因素,通過制定和實施公共衛生策略與措施,達到保護、促進和維護健康,預防疾病和防治傷殘,提高生命質量為目標的一門醫學學科。
(二)人才培養定位
在健康中國戰略指引下,秉承“面向基層、服務基層”的辦學定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專業理論知識扎實,具備良好實踐、應急、創新及管理能力,勝任疾病預防、健康促進等公共衛生崗位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三)發展目標定位
立足廣東、輻射全中國、力爭成為國內知名的一流專業。
(四)服務社會發展定位
扎根粵西,立足廣東,輻射全國,堅守“面向基層興醫強醫,培育英才守護健康”的責任擔當,通過建設面向基層公共衛生的課程體系,以及構建思政品德、專業理論與實踐能力“三位一體”培養模式,提升基層公共衛生崗位勝任力,成為培養粵西以及基層公共衛生醫師的搖籃。
二、培養目標
面向健康中國、全民健康的衛生事業發展需求,以培養開展疾病預防與控制、衛生監督、衛生保健、社區衛生服務、促進國民健康水平提高為己任的高級預防醫學人才。堅持立德樹人,秉承“面向基層、服務基層”的學校辦學定位,形成了“仁愛教育厚德,校院協同精醫,基于國家“2030健康中國”需求,本校預防醫學專業依托省級優勢重點學科,省級、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及預防醫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通過創建“融通式”預防醫學專業教學體系、打造“融合式”實踐實訓平臺,構建起“德、業、能”貫通融合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形成思政品德、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適應社會發展與公共衛生事業需要,掌握基礎與臨床醫學基本知識、預防醫學理論與實踐技能,具備從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實際工作能力及創新精神;畢業后從事監測人群健康相關狀況、預防控制疾病和健康危害事件、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研究和實施公共衛生策略與措施等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預防醫學專業人才。
三、培養規格
(一)畢業要求
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培養按照《廣東醫科大學全日制本科學生學籍管理規定》規定的畢業要求,并且修完并通過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全部課程,完成畢業考核,畢業論文答辯通過。
學分要求:學習期間要求修滿239學分,其中必修為204學分、選修為35學。“第二課堂成績單”合格。達到要求方準予畢業,頒發廣東醫科大學本科畢業證書。具體學分要求如下:① 專業精神與自然、人文素養類課程為64學分:軍事訓練2學分、必修課程47學分、選修課程15學分(含指定選修4學分);醫學基礎與臨床課程73學分;專業基礎及專業課程75學分:必修課程55學分、選修課程20學分。② 集中實踐環節為27學分:臨床實習10學分,現場實踐、畢業實習13學分;畢業論文答辯4學分。
(二)知識、能力、素質要求
(1)素質目標
① 具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遵紀守法,文明禮貌,維護衛生服務公平性,尊重文化多樣性,具有優良的人文修養。
② 熱愛公共衛生事業,能為人群健康無私奉獻,具有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備良好身心素質、社會適應能力和團隊精神。
③ 恪守公共衛生職業的價值觀和倫理原則,遵守學術道德規范。
④ 具有科學的思維方法、現代健康觀念、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能力,能以高度的敬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履行維護促進健康的崇高使命。
⑤ 在預防醫學的實踐中,以人群健康的利益為重,并注意發揮衛生資源的最大效益
(2)知識目標
① 了解歷史唯物主義和自然辯證法的基本思想及系統科學的一般原理。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基本的大學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知識。掌握醫學人文、社會學、法學和心理學的基本知識。
② 掌握正常人體結構和功能,了解維持機體平衡的生理學和生物化學機制;掌握遺傳和環境因素對機體的作用及其機制;了解人類生命周期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特點及其對健康的影響;掌握機體結構和功能在疾病狀態的異常改變。
③ 掌握臨床醫學的基本知識和常見疾病的診斷治療原則。
④ 了解公共衛生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
⑤ 了解和理解現代健康觀和生態健康模式,認識自然和社會因素、心理和行為因素與人群健康的關系。
⑥ 掌握調查研究影響人群健康的各種因素以及發現疾病流行規律、制定預防疾病及增進人群健康的策略與措施的理論和方法。
⑦ 掌握在預防疾病和傷害,以及促進個人、家庭和社區健康過程中應采取的行動。
⑧ 了解婦幼、青少年、勞動力人口、老年等特殊人群及職業人群的衛生問題與衛生保健需求。
⑨ 了解識別和預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危機的基本知識和處置原則。了解衛生監督執法工作的基本知識和處置原則
⑩ 了解國家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和法規;了解公共衛生系統和醫療機構及其運行機制,以及公共衛生服務管理的基本原則;了解分析和評估衛生資源配置、衛生服務公平和效率的基本知識;了解衛生政策分析和評估的基本知識。了解全球公共衛生狀況,了解各類國際衛生組織和著名非政府組織的工作領域及其作用。
(3)技能目標
① 具備到人群現場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的基本能力。具有調查、監測和分析歸納疾病、公共衛生事件及其影響因素的分布特征,診斷公共衛生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和實施公共衛生干預計劃及評估干預效果的基本能力。
② 具備對常見病、多發病與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的臨床識別能力,并掌握其基本處置原則。
③ 具備執行衛生監督執法任務的基本能力。
④ 具有識別、應對、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初步能力。
⑤ 具備與政府部門、相關組織、媒體、公眾、同事及其他衛生專業人員進行有效溝通的基本技能和從專業角度開展社會動員與組織衛生相關資源的初步能力。
⑥ 初步掌握公共衛生檢測常用儀器及設備的使用方法;具有自主設計實驗以幫助解決公共衛生問題的初步能力。
⑦ 具有一定的本專業外文文獻資料閱讀和翻譯能力;能寫專業文章的外文摘要;能用外文進行一般性交流;掌握科技寫作的特點、要素與方法。
⑧ 掌握本專業需要的計算機應用技術。
⑨ 具有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并且能夠批判性地評價現有知識、技術,以及在專業活動中開展科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⑩ 具有從事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能力。能夠對病人和公眾進行有關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預防等方面知識的宣傳教育。具備創新精神,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四、課程體系
(一)專業課程體系及核心課程
主干學科: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管理學科。
主要課程:系統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醫學遺傳學、醫學免疫學、病理學、醫學倫理學、診斷學、內科學、傳染病學、醫學微生物學、衛生毒理學、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環境衛生學、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衛生化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兒童少年衛生學、婦幼保健學、社會醫學、健康教育學、衛生事業管理學、衛生經濟學、衛生法學。
(二)必修及選修課程設置
(1)必修課程設置:
表1 必修課程設置分類表
課程類型 |
門數 |
學分 |
學時數 |
理論課 |
實踐課 |
實驗教學% |
專業精神與自然、人文素養類課程 |
16 |
47 |
850 |
538 |
312 |
36.71 |
醫學基礎與臨床課程 |
25 |
73 |
1382 |
930 |
452 |
32.71 |
專業基礎及專業課程 |
17 |
55 |
992 |
717 |
275 |
27.72 |
總 計 |
58 |
175 |
3224 |
2185 |
1039 |
32.23 |
(2)選修課程設置:本專業修業年限為五年,選修課程分為指定選修課(含專業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學生須修滿35學分。專業精神與自然、人文素養類選修課程必須完成15學分,其中藝術類課程的選修學分不少于2學分;專業類選修課程必須完成20學分;本專業設置3門指定選修課和12門專業選修課,共24學分。
五、師資隊伍
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目前學院有專任教師57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30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49人(占專任教師86%)。學院有省級教學團隊4個,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4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廣東省“揚帆計劃”高層次人才6人、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省級培養對象2人。另有雙聘美國院士1人,特聘教授1人。目前擁有省級教學團隊4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1個和校級重點實驗室2個。建設省級思政課程、一流課程等省級課程6門。(師資隊伍清單見附件3)
已形成3個成熟研究方向:①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制,綜合應用遺傳學、生物信息學、分子生物學及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等多學科研究方法,較為系統全面地挖掘可能導致廣東地區常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生的機制和流行病學特征,此外,進行患者生命質量的形成機制以及微觀因素與宏觀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機制研究,為進行健康行為干預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以更好地提升生命質量;② 老年衰弱人群評價及干預,基于前期建立的社區老年衰弱隊列,深入探討研究適應性免疫在衰弱發生、發展中的作用及其調控機制,揭示慢性炎癥在衰弱發生中的作用機制,并建立生活方式和膳食營養干預模式;③ 新型環境污染物與健康,重點研究不同來源氫醌、砷和持久性有機化合物帶來的健康風險和毒作用機制。
六、教學條件
本專業擁有“公共衛生實驗教學中心”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東莞市環境醫學重點實驗室,校級精準公共衛生重點實驗室、生物統計學重點實驗室及生物信息學研究所等多個教學科研平臺,省市共建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虛擬仿真實驗中心。建設有省級預防醫學專業實踐教學基地1個。省級教學示范中心教學及科研實驗場地面積1025平方米、固定設備資產239.8萬元、先進儀器設備7臺。承擔預防醫學相關實驗教學和本學院教師開展科研實驗工作。同時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開發涵蓋有基本型實驗、綜合型實驗、創新型實驗等多種實驗類型的實驗教學體系。在傳承優良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基礎上,不斷優化更新實驗教學內容,注重引入具有發展前景、實際轉化應用價值的先進技術方法和實驗手段,前瞻性布局利于學生學以致用。并已建成了覆蓋廣東全省、不同層次的公共衛生實踐教學基地90家,創建大學生創業就業基地3家、社會實踐基地2家,并與深圳市、東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多家專業實踐基地聯合開展地方慢性病防治、食品安全、社區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控等領域的公共衛生實踐活動,取得突出成績。
分別與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簽訂了“1+1+1”公共衛生碩士培養項目、與英國胡弗漢頓大學共建“3+2”預防醫學本科培養項目。項目聯合培養的學生分別考取倫敦大學學院、愛丁堡大學(QS世界大學排名位居全球第8/18位)研究生,引領踐行公共衛生國際教育交流合作。
七、其它
(一)深化專業綜合改革的主要舉措和成效
(1)更新理念引領改革,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服務人民健康需求,樹立全人培養、三全育人理念,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公共衛生崗位勝任力為導向,適時修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目標,推進專業綜合改革的深入開展,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提升。近年畢業生就業率、專業對口率均保持較高水平;近三年升學率持續增加37%,3名同學被QS排名前18位大學錄取。生源質量優化,近三年省內錄取排位連續提升17072位。
(2)實施全程思政教育,根植愛國情懷理想信念
建立全培養過程思政教育體系,加強學工隊伍建設,打造公共衛生特色的課程思政,開展黨員教學、優秀畢業生聯系班活動。抓住地方政府領導、抗疫先進人物進校演講報告機會,鼓勵學生參加學校國旗護衛隊活動,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建成省級輔導員工作室1個,校國旗護衛隊獲得63項榮譽(國家級12項),新冠疫情期間超過300人次本專業在校學生參加了地方抗疫活動。
(3)推進教學模式改革,強化專業素質崗位能力
樹立基層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重心,構建貼近基層公共衛生崗位的系列特色課程;創新教學模式,把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的基礎理論和方法,貫穿于“五大衛生”課程教學中,創建“融通式”理論教學體系;省級實驗示范中心基礎上建設虛擬仿真實訓平臺,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培訓,提升了學生專業素質能力,形成了基層公衛人才培養特色。建設省級思政課程、一流課程等省級課程6門,公衛醫師考試通過率超過全國約17%。
(4)優化實踐教學環節,促進綜合素養全面提升
整合大學生創新實驗、預防醫學技能大賽等各類大學生比賽平臺資源,充分利用“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機會,推行特色創新班本科生導師制,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升了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及德智體美勞綜合素養。近三年榮獲國家級、省級大創項目71項;獲國家、省級技能等專業大賽獎項26項;獲各類文體比賽省級榮譽二十余項,學校連續五年被評為全國“暑期最佳實踐大學”。
(5)優化師資團隊,奠定專業建設發展基礎
學校出臺系列加強人才建設政策,引培并舉不斷加強、優化專業師資團隊,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擁有4個省級教學團隊,專業教師博士率86.0%,獲省級教學成果獎5項(一等獎3項),市級以上優秀教師等榮譽8人次;近年承擔省級以上科研、教研項目、發表教改及高水平科研論文數量呈現快速上升態勢。
(二)畢業生培養質量的跟蹤調查結果和外部評價
堅持立德樹人,秉承“面向基層、服務基層”的辦學定位,形成了“仁愛教育厚德,校院協同精醫,面向基層培養高素質醫學專門人才”的特色。公衛醫師考試通過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約17個百分點;我校預防醫學畢業生已成為廣東地區基層公共衛生的中堅力量,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奮斗在抗疫第一線,用專業技能遏制疫情發展、用實際行動彰顯公衛人擔當,涌現出了一大批如“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林宇坤為代表的抗疫先鋒。
用人單位對畢業生道德素養、敬業精神、知識結構、專業技能、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文化素養都予以較高評價。從就業率和就業去向來看,畢業生質量優秀,與培養目標相一致。近三年本專業畢業生學位授予率在 95%以上,就業率在96%以上,居全省前列。
就業崗位以醫療衛生單位為主,據麥克思公司追蹤調查,學生就業崗位與所學專業符合率95%以上;畢業三月后抽樣調查顯示,96.74%的畢業生認為目前就職崗位與專業對口,93.58%對目前工作總體上感到滿意。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工作表現滿意情況為93.53%;對畢業生的各項職業能力、各項知識及個人素質的滿意度均較高,特別對專業技能和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等給予較高評價。
(三)預防醫學特色創新班
預防醫學特色創新班旨在培養拔尖綜合公共衛生人才,在導師團隊的指導下,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充分利用現有、挖掘整合潛在教學資源,通過案例學習、團隊學習、問題為導向學習、系統學習、深度學習等學習方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提升學生理論素質、實踐及實驗技能、溝通交流及領導協作能力和離校后終生自我學習能力。通過該項目,充分激發學生潛能,使其成為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拔尖綜合公共衛生人才。
(1)特色課堂
以“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的辦學定位,優化學生培養過程,加大復合型應用能力的培養。具體包括開展“公衛名師課堂”, 聘請國家級教學名師授課,讓學生感受名師大家的風采和魅力;預防醫學專業主干課程實現雙語授課,以利于學生專業英語水平的提高,提高其綜合素質,增加進入國外高校的申請和深造的基礎;專業課中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鍛煉自學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部分課程開展“PBL教學”, 加強各專業、各課程間融合,促進融通式教學模式形成;開展“前沿進展沙龍”、“英文文獻匯報”等了解學科前沿進展,開闊視野。
(2)本科生導師制
特色班同學在導師團隊的指導下,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循序漸進開展多項活動,注重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和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培養。如通過開展團隊學習、案例學習等進行深入學習與探討以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科研思維能力。還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專業技能競賽,申報本科生科研項目如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挑戰杯”項目等,組織社團活動起點工作室 促進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等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