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定位
專業內涵:衛生檢驗與檢疫是以保護公眾健康為目的,主要采用物理、化學、微生物和分子生物學等技術,檢測并研究環境、人體及人群健康相關的物理因素、化學性質、生物因子和生物標志物,為評價環境的衛生安全性和人群的健康狀況、溯源健康危害因子,以及進行風險評估、預警和對健康危害采取應對措施而提供技術支持和可靠依據的一門交叉應用型學科。
發展目標定位:位居全國同類專業前列的高水平專業。
服務面向定位:“立足廣東,服務全國”,為區域和國家衛生檢驗發展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持。
人才培養定位:培養社會責任感強、專業技能優、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實踐能力強,能適應我國公共衛生事業、衛生檢驗檢疫工作、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的高級應用型衛生檢驗與檢疫人才。
二、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強、專業技能優、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強、實踐能力強的高級應用型衛生檢驗與檢疫人才,能適應我國公共衛生事業、衛生檢驗檢疫工作、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掌握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知識及相關理論和技能,以及與之關聯的基礎醫學、預防醫學的相關知識;具備衛生檢驗與檢疫相關技能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具有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海關、醫學技術實驗室、以及與衛生檢驗與檢疫工作相關的機構從事檢測與檢驗的能力。
三、培養規格
修業年限:四年。至少應修滿本專業要求的160學分,其中必修課程135.5學分,選修課12學分(含藝術類課程2學分,指定選修課4.5學分),畢業實習28學分,畢業論文8學分,新生入學教育1學分,第二課堂6學分。
知識要求:掌握預防醫學和衛生檢驗與檢疫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掌握對環境和食品進行衛生監測和監督的基本知識。掌握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和行為心理因素對人群健康影響的基本知識和理論。掌握環境因素與健康關系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方法以及毒理學研究方法。掌握對健康相關因素的識別、檢測和評價的知識和方法。掌握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危險因子的檢驗檢疫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方法。掌握衛生檢驗與檢疫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操作技能。熟悉檢測結果在衛生檢驗與檢疫相關領域的具體應用。熟悉國家衛生法規與衛生政策以及與本專業有關的數學、物理學、化學、人文科學、生命科學、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等的基礎知識和科學方法,并能用于指導未來的學習和工作實踐。了解信息管理和計算機應用等基礎知識。熟練掌握專業英語,閱讀英文文獻。
能力要求:掌握細菌學檢驗、病毒學檢驗、衛生檢疫學、空氣理化檢驗、水質理化檢驗、生物材料檢驗、食品理化檢驗、免疫學和免疫檢驗、臨床檢驗基礎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和技術。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獨立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熟悉國家衛生工作及檢驗檢測實驗室管理相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熟悉常用衛生檢驗與檢疫儀器的基本結構和性能。了解衛生檢驗與檢疫發展動態,跟蹤本學科發展。具有一定的社會工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具有分析影響人群健康的各種因素及傳染病發生和流行規律的基本研判能力。具有醫學英語、數理統計及計算機應用的基本能力。具有自主創新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素質要求:熱愛公共衛生事業、衛生檢驗檢疫工作,牢固樹立預防為主的觀念,將人民的健康利益作為自己的職業責任。具有極強的法律意識,遵紀守法,公正執法,以保護人民健康、控制疾病、促進國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為己任。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與創新精神。具有健康的心理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具有較強的生物安全意識,正確對標本進行處理和保存,避免病原體的傳播和擴散。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對新型污染物或新型病原體能較快形成檢測方法開發思路。具有較高的專業英語水平。
四、課程體系
本專業主要涉及到現代理化、生物、預防醫學等知識體系。其中核心課程有:空氣理化檢驗、水質理化檢驗、食品理化檢驗、生物材料檢驗、衛生檢疫學、病毒學檢驗、細菌學檢驗、免疫學和免疫檢驗、生化檢驗與分子檢驗、現代消毒技術、實驗室安全與管理、化妝品安全與檢驗、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實踐技能。
(一)必修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分類表
課程類型 |
門數 |
學分 |
學時數 |
理論課 |
實踐課 |
實驗教學% |
通識公共基礎課程 |
13 |
43 |
762 |
464 |
298 |
39.1 |
專業基礎課程 |
15 |
54.5 |
996 |
688 |
308 |
30.9 |
專業課程 |
13 |
38 |
724 |
399 |
325 |
44.9 |
總 計 |
41 |
135.5 |
2482 |
1551 |
931 |
37.5 |
(二)指定選修課程設置
本專業修業年限為四年,按學校學籍有關規定選修學分應不少于12學分,其中藝術類課程的選修學分不少于2個學分。本專業設置3門指定選修課共4.5學分。
(三)畢業實習安排
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相關專業檢測單位(機構)等實習微生物檢驗和理化檢驗28周。每周記一個學分,共28學分,時間安排在第6學期暑假和第7學期進行。
五、師資隊伍
本專業師資力量雄厚。目前學院有專任教師57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30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49人(占專任教師86%)。學院有省級教學團隊4個,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4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廣東省“揚帆計劃”高層次人才6人、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人才培養工程”省級培養對象2人。另有雙聘美國院士1人,特聘教授1人。目前擁有省級教學團隊4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1個和校級重點實驗室2個。建設省級思政課程、一流課程等省級課程6門。
六、教學條件
本專業擁有“公共衛生實驗教學中心”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東莞市環境醫學重點實驗室,校級精準公共衛生重點實驗室、生物統計學重點實驗室及生物信息學研究所等多個教學科研平臺,省市共建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虛擬仿真實驗中心。建設有省級預防醫學專業實踐教學基地1個。省級教學示范中心教學及科研實驗場地面積1025平方米、固定設備資產239.8萬元、先進儀器設備7臺。承擔相關實驗教學和本學院教師開展科研實驗工作。同時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開發涵蓋有基本型實驗、綜合型實驗、創新型實驗等多種實驗類型的實驗教學體系。在傳承優良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基礎上,不斷優化更新實驗教學內容,注重引入具有發展前景、實際轉化應用價值的先進技術方法和實驗手段,前瞻性布局利于學生學以致用。并已建成了覆蓋廣東全省、不同層次的公共衛生實踐教學基地90家,創建大學生創業就業基地3家、社會實踐基地2家,并與深圳市、東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多家專業實踐基地聯合開展地方慢性病防治、食品安全、社區公共衛生、傳染病防控等領域的公共衛生實踐活動,取得突出成績。
七、其它(根據需要自主增加其他內容)
1. 深化專業綜合改革的主要舉措和成效
我校提出了基于“德、專、全、創、實”五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社會需求和未來專業學科發展為導向,從思想政治教育(德)、專業能力(專)、綜合能力(全)、創新能力(創)、實踐能力(實)這五個方面能力(素質)的培養為目標,通過加強師資隊伍、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校外課堂的建設,積極教育教學改革,實行精細化教學管理,提升專業建設的整體水平,達到培養高質量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目的。經過多年的建設,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多項能力有明顯提升,獲得了多方的認可,并于2020年獲批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見圖1)
圖1. 基于“德、專、全、創、實”五位一體的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人才培養的目的、舉措與成效
(1) 強化師資隊伍,打造金牌教學團隊
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打造優秀教學團隊。①實行集體備課制度,打磨教師授課水平。②授課比賽常態化。在系、院層面開展教師授課比賽,以賽促教。③教師實習制。通過制度規定每年要有10%教師要到企事業單位去進行實踐鍛煉。④外聘教師制。從實踐單位遴選并聘請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豐富教師人才隊伍。⑤在學院層面強化輔導員隊伍和本科導師隊伍建設。
(2) 大膽創新,優化第一課堂
第一課堂即依據教學大綱開展的課堂教學。①完善課程體系。在國標的基礎上,增設《衛生檢驗與檢疫導論》加深學生對專業的了解與認識,增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和使命感、《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實踐技能》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勤于鉆研的工匠精神。②優化課程結構。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例,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增設與該課程相關的校外參觀內容,增強學生實踐能力。③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多維人才。如“PBL教學”、“前沿進展沙龍”、“英文文獻匯報”、“雙語教學”、“科研論文寫作融入日常教學”、“儀器維護”,培養學生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④創新考核方式,實現以考促學。日常技能考核:評估學生在每門課的實驗課上的操作水平;自設實驗考核:評估學生的自主學習及綜合實驗能力;盲樣考核:創新性地將實驗室能力評價體系中的“盲樣考核”融入培養方案中,鍛煉了實操水平,也培養了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 滲透融合,開拓第二課堂
積極開拓第二課堂。①卓越創新班。選拔優秀的學生進入卓越創新班,培養卓越人才。②本科生導師制,密切聯系學生,在思想品德、專業學習、科學研究等方面起到積極的影響與引導。③主題學習活動。開展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專業主題學習活動,比如世界環境日、世界艾滋病日、新冠主題活動,促進知識的學以致用。④以賽促學。在學生中舉辦各種專業相關的比賽,促進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⑤假期社會實踐。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行社會實踐。
(4) 校地合作,建設校外課堂
拓展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與地方公共衛生機構在教育資源的深度融合,實現協同育人。①發揮大灣區區域優勢,遴選并建設146個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②深度參與實踐基地的業務工作。安排長達28周的畢業實習,參與實踐基地的日常檢測工作,增強學生的衛生檢驗實踐技能。③畢業論文的雙導師制,即雙導師共同指導選題,實踐基地導師主要指導學生畢業論文的具體開展,校內的指導老師主要指導論文撰寫與畢業答辯,實現優勢互補,協同育人。
2. 畢業生培養質量的跟蹤調查結果和外部評價
我校衛生檢驗與檢疫辦學8年來,培養了300余名本科畢業生和100余名研究生,就業率高達100%。所培養的檢驗與檢疫人才遍布全國各地,且以珠三角為主,大多數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分布在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預防保健所)、醫院、第三方檢驗機構、體外診斷產業公司等。根據近年來跟蹤調查結果,用人單位對本專業畢業生道德素養、敬業精神、知識結構、專業技能、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文化素養都予以較高評價。本專業考研率上升到28%(2020屆數據),深造單位多是國內外一流高校或科研所。從就業率、考研率和就業去向來看,本專業培養的畢業生質量非常優秀,與培養目標一致。
珠三角人口密度大,國際交流密集,因此,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極其繁重。我校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的多數畢業生都奮戰在自己的崗位,從事著采樣、檢測、流行病學調查、消殺等工作,為維護國家穩定和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一些先進個人還受到表彰,獲得“最美逆行者”等榮譽。